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友善列印
  • 社群分享

水湳經貿園區公共藝術

水湳經貿園區三大工程
一、區段徵收工程  

(一)計畫概要及願景

水湳經貿園區整體開發計畫(以下簡稱本計畫)是從全球化、兩岸經貿發展前景及中臺灣區塊未來發展做考量,呼應臺中市發展適居城市的定位及邁向國際化的願景,提出整合經貿、創研、大學、休閒、生態、文化、生活等機能之規劃,型塑水湳地區成為中臺區塊生活的、創意的、文化的以及各種生物棲息的新綠洲。同時以「中央公園、大學城、臺中國際會展中心、臺灣智慧營運塔」作為開發主軸,建構未來都市發展的新契機;並建立公私合夥的機制,期能擘劃更具前瞻性、國際性及創意性的都市環境,奠定中臺灣區塊與國際接軌的堅定基石。

(二)開發範圍

本計畫範圍廣泛,包含「水湳機場原址地區」及周邊配合變更範圍,北至80M環中路、東接整體開發地區單元八細部計畫區、南略以河南路為界、西側緊鄰中山科學研究院、漢翔公司、逢甲大學等機構,並與第十二期重劃區為鄰,面積合計約254公頃。此外也將大石二巷拓寬道路用地範圍、延伸東西向30M計畫道路穿越漢翔公司之用地範圍,以及規劃區周邊零星用地範圍,一併納入該計畫調整變更。

水湳經貿園區原分布衛星圖

二、中央公園新建工程

(一)建構優質永續環境

臺中市政府預計將園區整體空間規劃分為五大專用區,投入多項大型公共工程建設,率先引入低碳智慧城市概念,作為臺灣第一座具有代表性的示範區。期許能夠透過發展本區除了帶動臺中市整體發展,並減緩人為活動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更希望能成為臺灣其他縣市之典範。

園內規劃的大型公共設施有中央公園、臺中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臺中綠美圖(市立圖書館、市立美術館)、中臺灣電影中心、臺灣智慧營運塔及水湳轉運中心等。

中央公園簡圖

1.公園公共設施藝術化(12感官體驗區)
中央公園本著生態、教育與生活的公園設計精神,提升推廣人智教育,將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的哲學理念―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的十二感官實踐於公園空間裡,將具象化後的體驗設施提供給臺中市民一個戶外且易親近的終生學習環境。

12種感知原則:碰觸、生命的、律動的、平衡的感覺:稱它們「肉體」或「低層」的感官,對孩子而言是完全無意識的,它的發展期是介於出生至七歲之間。嗅、味、視、溫暖的感覺:部分地有意識到,可稱呼它們為「心靈的」或「中層」感覺,它們發展的階段介於七歲至十四歲之間。聽、語言的、思想的、自我的感覺:它們為精神的或最高的感官,發展階段是從十四歲起一直不斷的延續下去。

根據12種感知原則,我們提案設置12座感官體驗區,提供遊客遊戲、相遇與體驗感知的場所。

12感官設施位置圖

(1)制高點的感官設施:提供瞭望周圍都市天際線的不同視角,通透的視野讓公園中不同的景色一覽無遺,同時參觀者將會感受設施影響其身體的感官變化。

(2)運動的感官設施:透過這些攀爬的設施,遊客在由低處往高處前進的過程,對於環境的感知也會隨之變化。

(3)變化的感官設施:隨著不同季節、一天不同時段均有不同變化感受的開放性場所。

【談論體驗區概念與運用】

位於公138人工景觀池上之木製平台,提供停留、休憩、對話、交流的平台。透過朝向湖面逐漸下降的平台高度,人與人之間距離逐漸拉近,創造從公共到親密、從開放到隱密的漸變,作為不同距離及多元溝通的互動空間。

談論體驗區

【味覺體驗區概念與運用】

由三個獨立空間組成的休憩區,包含三種不同的室內外關係,從全自然開放的空間、到完全隔絕光線的密室。不同高度的樓板能體驗不同的氣溫,較低的樓層溫度越低、較高的樓層溫度越高。室內分成十二個空間,遊客可以依照時間、季節、光線跟室外氣溫自由選擇想停留的空間。

味覺體驗區

【聽覺體驗區概念與運用】

園內的聽覺體驗區位於園區內東邊螺旋中庭的山丘上,民眾可經由象徵活力的靛青色彈性步道拾階而上到達該體驗區。該區是由72支高、中、低音不同高度和音頻的風鈴桿群所組成的,藉由桿件上懸掛不同大小的風鈴,由內而外排列出不同的聲音組合。在微風輕撫下,不同的音頻的風鈴串起清澈豐富的音符,形成優雅的背景音樂,使民眾能在遊歷公園之餘享受優美的聲音旋律。

聽覺體驗區

【平衡體驗區概念與運用】

平衡覺體驗區提供一個大尺度的攀爬遊戲空間,由三個不同密度的攀爬網構成,民眾可以在攀爬往內行走、或坐或臥、甚至翻滾,如同漂浮於半空中,體驗維持身體平衡的過程。

平衡體驗區

【思考體驗區概念與運用】

此體驗區是以大地為主題的封閉構築。民眾經過一道黑暗的走廊,抵達建築的中心,一個室內無地板鋪面的空間,並將公園中原有的有機土、黏土、石礫等在此重現。這些厚重土壤的自然特質相互呼應,將這個幽靜的角落打造成一個適合冥想的空間。

思考體驗區

【視覺體驗區概念與運用】

此體驗區是由一公尺寬、兩公尺高的彩色壓克力板組成的迷宮路徑,民眾可透過特定波長光線,體驗周遭環境變化。這些彩色玻璃分成如彩虹般的三個層次,遊客越往中心移動,光線則會被多層次的彩色玻璃過濾而顯得視覺效果陰暗,反之,往外圍移動時,所有波長光線又會還原成原本的樣貌。玻璃帷幕將如同彩虹設置並分成三個區,第一區包含黃綠色,第二層包含藍橙色,最後一層只會有紫紅色之玻璃色板。

視覺體驗區

【動態體驗區概念與運用】

木造裝置緊鄰會展中心南邊,在開闊的平地上創造一個讓民眾往上攀爬的冒險體驗。從密集到疏鬆的木結構排列、從中心擴散到外圍、從往高處往低處、從晦暗到明亮、從隱密到開放,此裝置在不同高度的平台提供多樣的動態體驗,遊客可在最高的平台上一覽中央公園的全景。

動態體驗區

【自我體驗區概念與運用】

自我體驗區木構造所組成的4層瞭望臺,利用木造空間交疊交錯的感覺,使民眾行走於構造物內,有如於迷宮中尋找自我。在公園裡這處靜謐的場所,民眾自底層向上漫遊瞭望的過程中,逐漸開闊的視野會使人感知到自我的存在感,自然風從底部進入並由最高處的窗戶逸散而出,達到自然通風的效果,並在最後頂層的遼望臺感受公園寬闊的視野美麗的景緻。

自我體驗區

【觸覺體驗區概念與運用】

此體驗區由不同石塊組成多元的觸覺感受。這些石材分為三個區塊,從低到高、從黑到白、從粗糙到細緻。高度的變化提供民眾全方位的接觸方式,從雙手到全身、從坐到立。而石材吸收的日照能量依顏色深淺有所不同,身體在接觸時能感受到不同的熱度,石材表面紋理的質感差異則可體驗觸感的變化樂趣。藉由可乘坐之不同岩塊,提供不同表面觸感之觸覺體驗。由三個漸層區塊構成,最外側是白色光面花崗岩所組成,第二層由白色光面花崗岩與灰色略帶粗糙之花崗岩構成,最內側第三層由前二者與黑色粗糙的花崗岩所構成。不同的日照、不同的溫度所造成的觸感也有所變化。

觸覺體驗區

【溫度體驗區概念與運用】

以漸層式的屋頂開孔變化,形塑出間接日照的半戶外空間。透過不同密度的屋頂透光設計,使這個半戶外空間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進光量,外圍較亮中心較暗,故陰影下的溫度從外圍至中心逐漸降低,讓遊客選擇個人偏好的溫度區域。提供可遮陰的半戶外空間,透過屋頂的設計圖樣產生三種不同層次的日照量。因進光量的不同,使得結構下方產生不同的溫度區域,由外向內溫度逐漸降低。大眾在炎熱的夏日裡能選擇各自喜歡的溫度區域,進行不同型態的活動。

溫度體驗區

【生活體驗區概念與運用】

以漸層式的屋頂開孔變化,形塑出間接日照的半戶外空間。透過不同密度的屋頂透光設計,使這個由藍色、黃色及透明玻璃所包圍而成的三個獨立空間、共同由一個屋頂覆蓋所組成。這三個透明與彩色玻璃空間創造出不同的氛圍以及時間的感受,遊客藉由穿梭在其中來體驗各異其趣的時間與光線變化,模擬生命週期的過程,或一天當中的早中晚變化。北邊較陰暗的黃色玻璃空間作為黃昏的活動場所,設有長椅可作為放鬆的酒吧;位於西南邊的藍色玻璃空間有更隨性的白天氛圍,可作為立食酒吧;東南邊的透明玻璃空間則是有著座位及廚房的白天咖啡廳。

生活體驗區

【嗅覺體驗區概念與運用】

此體驗區將不同品種的高香氛植栽,如薄荷、茉莉花、山馬茶等等,分區種植在體驗區內。這些植栽分為灌木、花卉及草地,如同製作香水的調香師,遊客隨著不同的路徑,將會感受依三種植栽比例調和組成的香味,如同香水般有著豐富的嗅覺層次,而最中心處則是全部植栽的綜合香氣。

嗅覺體驗區

綠地公園地景化
形塑成綠帶地景,串聯整個場域周圍,園區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自然地貌,以自然的地形景觀、滯洪池、天橋、特色建築以及遊具打造屬於大臺中之中央公園。
設施經營與管理

綠地公園地景圖

步道、燈光、街道家具
臺中中央公園人本動線
利用全區步道與鋪面的串連使民眾能行走於公園內各處,探索公園的每個角落,而草皮和不同材質的鋪面穿插搭配,凸顯出每個活動場域的特色。車行動線方面,創造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除了以橋梁、隧道串聯由南到北直線長度約2.7公里的景觀,立體化的人行動線與平面的車行動線區隔開來。

民眾在中央公園內可以悠閒的步調、或以探索、遊憩或日常等不同的行進模式來穿越公園。藉由這些交錯的路線,民眾可以選擇較為隱密的探索路線,或滯洪池之間高於常年水位的路線,又或是沿著街廓邊緣的人行、自行車道的日常路線,偶爾還可轉入公園內以遠離交通,而自行車道則以最短距離為原則。藉由自然景觀化的跨越橋,讓行人自然地跨越道路上方,也是野生動植物的生物廊道。

因應公園之公共且親民等基本元素,所有的步道與道路交會處均以順平方式處理,塑造友善的無障礙空間。考量不同的使用行為,分別設置寬約3公尺、長度約2,694公尺的紅色休憩步道;寬約1.8M、長度約2,621公尺具備彈性地墊的靛青色運動步道;最後是寬約3.5M、長度約1,943公尺,使用透水性瀝青混凝土的黑色或灰色家庭步道。

藉由景觀與街廓的融合,中央公園在不斷演變的自然環境中為行人創造專屬的獨特戶外空間,提供多樣選擇且饒富趣味的參觀路線。案內設有休憩、運動、親子三種不同類型的步道連貫於公園中,可供民眾依不同需求選擇運用,以步道類型的不同使民眾認識不同風貌的公園,步道鋪面顏色並與景觀燈的顏色相互搭配,營造各種不同之風貌,分別以洋紅―休憩、靛青―運動、乳白―親子三種色系燈光,凸顯各步道特色。



公園內步道景觀燈具之安裝與布設,休憩步道洋紅色路燈計270盞、運動步道靛青色路燈計260盞、親子步道乳白色路燈計188盞,夜晚來臨時,三種主要顏色的燈光如指標般導引民眾在相對應的步道上前進,並以浪漫繽紛的色彩照亮整座公園。

休憩步道
串連北休憩區、西休憩區、中休憩區、南休憩區的路徑,行經多處較為清涼的公園環境,並駐足於此休息放鬆。休憩步道上的座椅為一般深度,供正常坐下休息。

運動步道
串連北運動區、東運動區、中運動區,適合運動健身的較乾燥環境。為符合運動中的機能狀態,運動步道上的座椅僅供靠坐稍坐休息。

家庭步道
串連北親子區、東親子區、中親子區、南親子區,提供無障礙通道並行經多處兒童遊戲區。家庭步道上的座椅深度較深,可供老少同時坐下。



4.動線設施規劃
(1)車行路線
響應低碳城市之遠景,因應綠色交通之發展,創造以人為本之空間環境,禁止機動車進入園區,將運用對於環境及健康與能源消耗等較為有利的運輸工具作為主要抵達園區之交通工具。創造便捷無縫且具有生態意識的交通動線,並達成創造寧靜舒適公園環境之目標。

車行動線圖

(2)人行路線(三條步道)
為使整體園區可符合多元族群使用之考量,且達人性化之使目的,以無障礙通行路線串連清翠園整區。因應公園之公共且親民等基本元素,考量不同年齡層及不同使用行為,分別設置,提供多項選擇且多元趣味之休閒步行路線。

人行動線圖

5.區內滯洪池(五座)

為維護遊客安全,公園設置有超音波水位計來偵測水位,當水位計偵測到大雨所至水位高於規範值,控制中心即以廣播引導遊客移至安全位置。

區內滯洪池

6.中央公園基地的水路管線分布位置
藝術家必須注意基地上的管路位置分布,設置時避開基地的澆灌系統,以及滯洪池未來高漲區域。
(1)水資源再利用系統-由水資中心出發的輸水管供給中央公園用水(圖中紅色粗線)
(2)公園整體噴灌系統-短草區的灌溉、灌木區的滴灌管線(圖中綠色線)
(3)公園廁所沖刷用水-噴灌控制系統設置於管理中心,噴灌控制系統與公園天氣預報站及雨水感知器相連以便節約用水。(圖中藍色及黑色線)

水路管線分布位置

三、中央公園地下停車場工程

本計畫基地位於臺中市西屯區文商段86地號,屬於中央公園範圍之內,東至30M-83 號道路、西至25M 公兼道、北至臺灣智慧營運塔基地南緣、南至細園道4 與細綠4 南側境界線向東延伸線所圍之公139 區塊,基地面積約14582.65 平方公尺。
規劃為地上一層及地下三層建築物,地下一層至地下三層規劃為汽機車停車空間,地面層為民眾步行至公園之連接空間。停車格位設置部分,共規劃有汽車812 機車522 車位

基地位置示意圖

地下停車場位置圖

最後異動時間:2024-10-24 16:19:0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