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區:大安區
- 作品名稱:臺中市大安區大安國民小學中央廚房擴建工程
- 作者:臺中市大安區大安國民小學
- 年代:2023
- 地點:臺中市大安區大安國民小學
- 經費:135,476
- 管理維護單位:臺中市大安區大安國民小學
- 取得方式:教育推廣
- 作品說明:
- 活動理念
(請詳述) 全案公共藝術教育推廣活動之催生,因單位辦理「臺中市大安區大安國民小學中央廚房擴建工程」依法提撥公共藝術設置經費,惟總體公共藝術設置經費低於新臺幣50萬元整,故採藝術教育方式執行。
事實上公共藝術的型態存在許多角落由來已久,而公共藝術透過正式的法令、手段、執行,則屬於近30年來的事。當今世上諸多聞名城市,其公共藝術作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除了提供傳統藝術之美外,有的也以現代藝術之姿,刺激多元創意的思考,尤其普遍地存在人口密集的大都會、城市及部份郊野與大自然中。因公共藝術所提供的環境美學,應是大眾認同後之感動,可以撫慰心靈,彼此有內在深刻的對話,提供親切、自然氣息的鑑賞空間,也有機會體驗到它的未來性。當公共藝術設於都會環境空間接受許多大眾的讚賞與批評時,其影響力是相當巨大的。
臺灣的公共藝術發展在這股潮流之中,自民國81年迄今,卻有著極多的變化;公共藝術觀念從城市景觀美化演變到市民環境美學意識的提升;操作方式從街頭公共空間裡的藝術設置,到公共藝術節、藝術教育計畫、牆面裝置、燈節等各類跨界的活動展演,與生活或民俗節慶結合,企圖更走入生活與人們互動。
『公共藝術』呈顯於人類的生活實踐當中,是人類對於生活環境之美,所從事之創造與欣賞的經驗總結。其規劃與設計,乃為都市環境建構成分中重要的一環。透過專家學者的實地導覽解說,廣泛且深切的讓民眾,領略公共藝術的應用性內涵。而親臨現場的體驗活動藝術,則能深化文字與圖片以外的理解能力,進而影響我們重視美感經驗,逐步落實全民生活美學。
因此,我們相信藉由「公共藝術民眾參與活動」,課程規劃藉由食材作為出發點,從飲食安全、環境議題作為思考,透過藝術教育活動引導,在陶板上進行微浮雕彩繪課程,以陰刻技法刻畫出食材或是佳餚的圖案,呼應每一個學童的成長學習,並結合五感經驗的延伸,讓兒童可以更認識自己跟食物及土地的關係,刺激學童對於校園特色的觸決經驗,也留下屬於大安區在地的獨特記憶,完成作品經高溫窯燒後由安裝於校園圍牆。
最後異動時間:2024-09-12 10:18:00
-
- 回上頁